當爹媽這樣做時,孩子的專注力被破壞:親子共遊
親子共遊描述::很多爸爸媽媽發現,別人家的小孩子,可以一直玩拼圖或者看繪本,專注很長很長時間。可是自己家的小孩子,不管做什么,都是三分鐘熱度,一下子就跑開了,或者玩一會兒就開始找大人。
是什么原因,造成了兩者的區別呢?
大人的哪些行為,會影響孩子專注力的形成,導致孩子無論做什么都不能持久呢?
其實,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:
一、孩子專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,總是不斷地被打擾。
其實,孩子要長時間地做一件事,也需要安靜的不被打擾的環境。
有時候,孩子正在專心地捏橡皮泥,媽媽跑過去問孩子“吃不吃蘋果”,然后塞一塊在孩子嘴里。過了兩分鐘,又給孩子倒來一杯橙汁,“乖,先喝兩口”。再過兩分鐘,又拿來一張濕毛巾,非要給孩子擦擦臉。
經過這樣不斷地打擾,孩子其實是沒法靜下心來做事的。
還有些家長,在孩子專心畫畫或者看書的時候,在家里大聲地和人聊天,或者看電視劇。這樣孩子畫一會兒畫,就開始到處跑來跑去,因為這么吵,是不能專心畫畫的。
二、孩子嘗試做一些探索的時候,總是被禁止,孩子感覺到非常壓抑。
有些家長帶孩子,不讓孩子爬樹,不讓孩子趴在草地上,不讓孩子撿地上的玩具,因為“有細菌”。
還有些家長,不讓孩子用針線,不讓孩子玩棍子,也不讓孩子搬磚頭,因為“有危險”。
當大多數探索被禁止以后,孩子只能看看繪本玩玩塑料玩具,非常壓抑。沒有什么選擇,孩子能做的都做過很多次了。即使再喜歡看繪本,這樣老看,也覺得沒意思,所以心不在焉,跑來跑去。
三、家庭不和諧,夫妻吵架或者冷暴力,導致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。
有些家庭,爸爸媽媽之間存在很多問題,彼此不信任,又彼此傷害。孩子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,但是他能夠感覺到這種不穩定的關系,潛意識里,他甚至知道也許爸爸媽媽會分開,他只能選擇跟其中一個人生活。
有些孩子,活在幻想中,甚至會以為是自己不乖,才導致爸爸媽媽感情有問題,因此在很多時候小心翼翼。
孩子這樣缺乏安全感,時時都活在恐懼和不安中,因此根本沒法靜下心來玩或者學習。
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小孩的專注力呢?
首先,我們應該盡可能和諧地處理好夫妻關系。
如果產生了矛盾或沖突,應該要很好地跟孩子講清楚,是大人之間有分歧,與孩子無關,并且爸爸媽媽不會分開。
對孩子來說,最可怕的一句話是:“要不是因為你,我早和你爸離婚了。”
這意味著,父母的婚姻搖搖欲墜,而母親之所以必須忍受這種痛苦,都是孩子的責任。
孩子不僅要活在父母分開的恐懼中,還要為母親悲哀的人生負責。實在太沉重了。
其實,父母的婚姻,是父母自己的事情,與孩子無關。作為一個成年人,應該想辦法好好溝通,提高自己理解他人的能力,來讓自己活得更幸福,也給孩子更安穩的成長環境。
如果實在控制不住吵架,請對孩子說:“寶貝,爸爸和媽媽吵架了,因為我們有些問題沒有商量好。不過爸爸媽媽會很努力地解決這個問題的,我們都不會離開你。你很乖,是一個非常好的寶寶,我們會永遠愛你的。”
其次,當孩子專心做某件事的時候,我們不要去打擾,也不要在家里太吵。
每一天,最好是有一段固定的時間,給孩子專心地做某件事。
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只是在玩拼圖,因此自己打擾或者看電視都無所謂。
其實,很多家長認為是“玩”的事情,也是孩子的學習方式之一。大人不但不能打擾,還要盡可能保持安靜的環境,不要看視頻,不要大聲地打電話。做一些安靜的工作,比如看書或者擦桌子,在屋里走動的時候,盡量穿軟底的拖鞋,不要噼里啪啦的。
再次,請允許孩子做不那么危險的探索。
三四歲的孩子,其實是可以用針線的。他們看見奶奶在縫衣服,也想自己試試,可以給他們玩的。
細細小小的針,如果大人在旁邊看著,也并不怎么危險。孩子知道可能扎破手指,就會很小心。而且,即使扎破了,也只會流一兩滴血,孩子可以承受的。
還有些小朋友,想嘗試媽媽的高跟鞋。大人扶著,也可以給他穿穿看。要告訴他慢一點,再加上大人在旁邊扶住,不那么容易摔倒的。
有更多的機會嘗試,孩子探索的心沒有被壓抑,會對自己的各種嘗試充滿熱情,也會提高做事的專注力的。
有些媽媽說,好吧,那么等孩子五六歲了,我們就開始認真培養他的專注力。其實,孩子開始獨立行走,自己找東西玩的時候,就可以注意孩子專注力的發展了呢。
一般,兩三歲的孩子,可以自己玩個十來分鐘;到了四五歲,能夠獨自看書二十來分鐘;六七歲開始,時間可以持續到半個小時以上。當然,這個前提是孩子在專注地做他喜歡做的事情,而不是被大人強制要求的。
慢慢來吧,其實孩子和孩子也不一樣,不要焦慮,不要慌張,孩子會慢慢形成他自己的專注力。
發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