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化驗單怎么看是寶媽爸的一塊心病!建議收藏!:育嬰知識分享交流

時間:2023-11-19 03:18:17 作者:育嬰知識分享交流 熱度:育嬰知識分享交流
育嬰知識分享交流描述::寶寶不舒服,帶去醫院,扎一針查個血常規是常事兒。檢查報告單跟天書一樣,滿滿的名稱、數據,寶爸媽只有干瞪眼的份兒?為什么醫生掃一眼就能發現重要提示呢?實際上,血常規化驗單雖復雜,重要指標卻有限。寶爸媽要是略知一二,和醫生溝通起來也會更順暢。今天的內容很長,為大家列了提綱,方便查詢,也可收藏以備不時之需。 1.采血前注意事項 2.血紅蛋白 3.C反應蛋白 4.血小板 5.白細胞計數 6.白細胞分類計數 7.網織紅細胞 8.嗜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 附上一份讓人頭痛不已的報告單,一會兒讀文章時有什么心得,隨時回來對照。 采血前注意事項 給寶寶采血,爸媽免不了心疼。但能順利、有效地采得血樣,也不枉大哭一次。采血前,有哪些該注意的呢。 1.避免激烈運動 采血前,應讓孩子處于靜止狀態,避免激烈運動,如跑、跳、大哭大叫等。若難以避免,應平復休息15~20分鐘后采血。 可寶寶就是哭得撕心裂肺,那就趕緊轉移注意力。2歲以下,食物安撫是最有效的,糖果、小零食拿來應急,更小的寶寶嘗試奶水;2歲以上,不妨換個環境,或給寶寶平日喜歡的玩具。等安靜后再來采血。 2.注意保暖 冬天天氣比較寒冷,要注意保暖,保證末梢血液循環,使皮膚的毛細血管比較通暢,利于采血。 3.發熱24小時后化驗 通常急性發熱多由感染所致,而白細胞增高在發熱一段時間后才會出現,是人體對細菌侵犯的一種反應。看到孩子發熱,馬上送醫院,這時的化驗結果難以作為臨床診斷標準。正確的做法是:在發熱24小時后,進行化驗,所得數值才有參考價值。 4.抗生素 化驗前,千萬不要服用抗生素類藥物,以免影響化驗結果,誤導診斷。 5.觀察 通過觀察孩子的一般狀況和精神狀況,以此來判斷疾病嚴重程度,較為可靠。 比較危險的精神狀況有哪些呢?不愛活動、喜臥位、睡眠增多、表情痛苦、眼神不靈活、不愛吃東西、對刺激反應差,這些表現提示病情較重,建議去急診就診,需醫生密切觀察。 此時,父母不要自做主張,現查一個血常規,因為孩子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,明確診斷。 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,是人體內負責運載氧的一種蛋白質,縮寫為“Hb/HGB”,俗稱“血色素”。 1.沒有貧血 血紅蛋白正常值: 出生10天以內≥145g/L 10天~3個月≥100g/L 3個月-6歲≥110g/L 6歲~14歲≥120g/L 如果血紅蛋白正常,提示寶寶沒有貧血。 2.鐵儲備不足 血紅蛋白正常,但存在以下情況,提示鐵儲備不足。 a.平均紅細胞容積(MCV)↓ b.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(MCH)↓ c.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(MCHC)↓ 建議:讓寶寶適當進食含鐵豐富食物。六個月嬰兒開始添加輔食時,首選富含鐵的嬰兒營養米粉;已經添加到葷類食物階段的寶寶,進食動物肝臟、血制品(如豬、雞、鴨等都可以)1~2次/周。食物營養豐富,自然能滿足鐵的供給。 3.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血紅蛋白值偏低,并且平均紅細胞容積(MCV)<80,提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,該病屬于缺鐵性貧血。 治療:需口服補鐵劑,并且進食含鐵豐富的食物。 4.巨幼細胞性貧血 血紅蛋白值偏低,同時平均紅細胞容積(MCV)>100,提示巨幼細胞性貧血,該病主要因寶寶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所致。 治療:去除病因,多攝入肉類及新鮮蔬菜,以增加維生素B12和葉酸攝入量。必要時,遵醫囑補充維生素B12和葉酸。 C反應蛋白 寶寶發熱去醫院,醫生常建議化驗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,縮寫為“CRP”。 1.C反應蛋白的特點 C反應蛋白可在各種急性炎癥、損傷等發作后,于數小時內迅速升高,并有成倍增長之勢。 因為它的半衰期短,病變好轉又迅速降至正常。它的升高幅度,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,所以被認為是急性炎癥反應時,最主要、最敏感的標志物之一。 雖然白細胞也可以判斷孩子是不是細菌感染,但CRP更敏感一些,它比白細胞出現的時間更早。 2.正常值 C反應蛋白的正常值為≤8mg/L 3.臨床意義 通常,寶寶發熱24小時以上,查血常規+CRP,判斷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,較為有意義。 對于有些病情比較急重的寶寶,也可能剛發病就查血常規+CRP。 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CRP輕度高于正常值。但CRP高于正常值的程度越高,提示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。 CRP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感染的嚴重程度,具體診斷,應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指標。 4.要不要用抗生素 嚴重細菌感染,是否要使用抗生素?要根據孩子的病史、臨床癥狀,結合化驗結果來決定。 有的孩子抵抗力強,不一定表現疾病癥狀,且精神反應等一般狀態良好,可以暫時先觀察。 但如果孩子病情變化快,家長覺得不對勁,則須及時復查。 通常,只有嚴重的細菌感染,才考慮用抗生素。 血小板 血小板,縮寫為“PLT”,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,可保護毛細血管的完整性,在機體正常止血過程中,發揮重要作用。 1.血小板計數正常值 單位體積血液中,含有的血小板數目,稱為血小板計數。正常值為(100~300)×10^9/L。 2.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,若沒有它,就可能因一個小傷口而引起生命危險。 如果寶寶血小板減少,提示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。家長應重視,在平時護理中,觀察寶寶皮膚上,會不會出現用手壓一下不褪色的皮疹,若出現應及時就診。 3.血小板增多 寶寶在感冒、生病時,有可能引起血小板計數高于正常值范圍。 對于輕度的血小板增多,一般無須特殊處理,待疾病好轉后,血小板會自行降至正常值。 但如果血小板計數>600×10^9/L,異常增多,則提示血液容易凝固,有形成血栓的風險,應及時就診,尋求對癥治療。 白細胞計數 白細胞,包括中性粒細胞、嗜酸性粒細胞、嗜堿性粒細胞、淋巴細胞,縮寫為“WBC”。白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,幫助身體抵抗傳染性疾病和外來物質。 這里極易混淆。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,指血液中各類白細胞的總數;白細胞分類計數,則指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(下文介紹),一定要分清楚。 1.白細胞計數正常值 新生兒(15.0~20.0)×10^9/L 6個月~2歲(11.0~12.0)×10^9/L 兒童(5.0~12.0 )×10^9/L 成人(4.0~10.0)×10^9/L 2.白細胞計數增多 常見于細菌感染、嚴重組織損傷、尿毒癥、嚴重燒傷、急性出血、大手術后、中毒和白血病等。 2.白細胞計數減少 常見于某些病毒感染、再生障礙性貧血、血液病、物理及化學損傷、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,X線,放射性核素照射,使用某些抗癌藥物等。 白細胞分類計數 上文已提及,白細胞分類計數,指的是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,縮寫為“DC”。具體到每一類,都有相應的臨床意義。 1.嗜酸性粒細胞,縮寫為“E” a.增多:常見于過敏性疾病,寄生蟲病,某些皮膚病(如濕疹、牛皮癬等),以及少數惡性病。 b.減少:常見于某些感染早期,大手術、燒傷等應激狀態,以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后。 2.嗜堿性粒細胞,縮寫為“B” a.增多:常見于白血病、某些轉移癌、骨髓纖維化、急慢性血液病、脾切除后以及鉛、鋅中毒等。 b.減少:無臨床意義。 3.淋巴細胞,縮寫為“L” a.增多:多見于某些細菌或病毒所致的傳染病、急慢性血液病、藥物反應、變態反應、溶血性貧血等。 b.減少:多見于淋巴細胞破壞過多(如 X 線照射、化療、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淋巴細胞毒素等)、免疫缺陷病、霍奇金病以及尿毒癥等。 4.單核細胞,縮寫為“M” a.增多:常見于感染、血液病、膠原性疾病等。 b.減少:無臨床意義。 網織紅細胞 網織紅細胞,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,縮寫為“Rtc”。在周圍血液中的數值,可反映骨髓紅細胞的生成功能,有重要觀察意義。 1.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值 成人 0.5%~1.5% 絕對值(24~84)×10^9/L 新生兒 2.0%~6.0% 絕對值(144~336)×10^9/L 2.網織紅細胞增多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。常見于溶血性貧血、出血性貧血、惡性貧血等疾病,以及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貧血治療有效時。 3.網織紅細胞減少 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、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、范可尼貧血等骨髓衰竭性疾病,或腫瘤浸潤、放/化療等繼發因素。 嗜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 嗜中性粒細胞來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細胞(即中性粒細胞),縮寫為“N”。在骨髓中分化發育后,進入血液或組織,屬于機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,在抗感染、炎癥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。 1.嗜中性粒細胞正常值(百分比) 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,由幼稚型向成熟型過渡,正常值的判斷為:兩型各自的百分比在一定范圍內。 a.幼稚中性桿狀粒細胞:0.01%~0.05% b.成熟中性桿狀粒細胞(中性粒分葉核粒細胞分葉少于 4 葉):0.50%~0.70% 2.核左移 臨床上,幼稚型中性粒細胞,超過中性粒細胞總數的 5%,稱為核左移,表示中性粒細胞生長旺盛。常見于急性傳染病,或者體內有炎癥病灶的人。 3.核右移 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,大部分為 4~5 葉或更多,稱為核右移。表示衰老白細胞增多,造血功能減退。 發表評論
站長聲明:以上關於【寶寶化驗單怎么看是寶媽爸的一塊心病!建議收藏!-育嬰知識分享交流】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,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,歡迎發送至:1@qq.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,本站人員會在2~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,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。